凯发k8国际ღ★◈◈,凯发k8娱乐ღ★◈◈。凯发官网入口首页智慧家电ღ★◈◈,晶片储存ღ★◈◈。据新财富统计ღ★◈◈,截至2022年11月ღ★◈◈,国内已涌现出50家半导体独角兽ღ★◈◈,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贡献9ღ★◈◈、33ღ★◈◈、8家ღ★◈◈,总估值高达8584亿元ღ★◈◈。睿力集成ღ★◈◈、紫光展锐ღ★◈◈、中芯集成分列前三ღ★◈◈,估值分别高达800亿ღ★◈◈、600亿ღ★◈◈、500亿元爱足球网ღ★◈◈。
50家独角兽中ღ★◈◈,芯片设计公司共25家ღ★◈◈,占据半壁江山ღ★◈◈。其中ღ★◈◈,GPUღ★◈◈、车规MCU等领域分别诞生了8家ღ★◈◈、5家独角兽ღ★◈◈,成为最热赛道ღ★◈◈。但在CPUღ★◈◈、GPUღ★◈◈、基带芯片等核心领域ღ★◈◈,中美依然存在较大差距ღ★◈◈。
由于本土晶圆制造产能扩张ღ★◈◈,上游的材料ღ★◈◈、设备及EDA软件端成为增长最为确定性的赛道ღ★◈◈,涌现出了大批独角兽ღ★◈◈,它们的市场渗透率虽然很低ღ★◈◈,但新势力已全面铺开ღ★◈◈,如挺进12英寸硅片生产ღ★◈◈、探索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等ღ★◈◈。制造封测领域则既涌现了晶合集成等代工独角兽ღ★◈◈,也出现了封测新秀ღ★◈◈。
不利的外围环境中ღ★◈◈,长江存储已让人切实感受到国产替代如若成功将爆发的行业空间ღ★◈◈。但眼下ღ★◈◈,中国芯片独角兽仍需潜心解决高估值下的产业突破和盈利困境ღ★◈◈,并应对好正在到来的并购浪潮ღ★◈◈。
芯片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ღ★◈◈,2021年中国进口芯片规模超过6000亿片ღ★◈◈,进口额近4400亿美元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,比石油的两倍还多ღ★◈◈。2025年ღ★◈◈,中国计划实现70%的芯片自给率ღ★◈◈,而目前还不到30%ღ★◈◈。
广袤的市场替代空间ღ★◈◈,叠加贸易冲突带来的进口限制ღ★◈◈,2019年后ღ★◈◈,中国芯片被“卡脖子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ღ★◈◈,这推动了整个产业猛然加速ღ★◈◈。
经过3年的爆发式成长ღ★◈◈,二级市场涌现了大批明星芯片公司ღ★◈◈,一级市场也孵化出一批新生力量ღ★◈◈。新财富以最新一轮融后估值为主要依据ღ★◈◈,同时参照胡润独角兽榜单ღ★◈◈、公开报道ღ★◈◈、相关上市类股东公告中披露的投资信息ღ★◈◈、同行可比上市公司估值ღ★◈◈、招股书等方式筛选ღ★◈◈,目前国内已有50家半导体独角兽脱颖而出(表1)ღ★◈◈。
当下ღ★◈◈,受地缘政治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、疫情ღ★◈◈、下游需求波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ღ★◈◈,半导体市场暗流涌动ღ★◈◈。这些半导体独角兽的估值ღ★◈◈、技术突破ღ★◈◈、市场地位又如何呢?
新财富的统计显示ღ★◈◈,50家半导体独角兽中ღ★◈◈,一线ღ★◈◈,北京有9家ღ★◈◈,深圳有6家ღ★◈◈,广州有2家ღ★◈◈。二线城市中ღ★◈◈,比较突出的是杭州和合肥ღ★◈◈,杭州拥有4家半导体独角兽ღ★◈◈,而合肥的4家独角兽中包含两大龙头——睿力集成和晶合集成ღ★◈◈,估值分别达到800亿元和380亿元ღ★◈◈,分列第一和第四位ღ★◈◈。珠海也孵化了2家独角兽ღ★◈◈,潜力突显ღ★◈◈。
50家半导体独角兽的总估值达到8584亿元ღ★◈◈,其中ღ★◈◈,500亿元及以上的有3家ღ★◈◈,分别是睿力集成和紫光展锐ღ★◈◈、中芯集成ღ★◈◈。估值集中在100亿-400亿元的独角兽多达35家ღ★◈◈,是中坚力量ღ★◈◈。
一类已深耕行业10多年ღ★◈◈,比如张晋芳创立的集创北方ღ★◈◈、敖海创立的芯动科技等ღ★◈◈。2019年之后ღ★◈◈,本土公司有了更多市场机会ღ★◈◈,它们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ღ★◈◈,目前冲击科创板IPO的半导体独角兽大多是这类公司ღ★◈◈。
另一类在2019年后的半导体创业热潮中入局ღ★◈◈。其创始人大多有半导体大厂的产业背景ღ★◈◈,比如ღ★◈◈,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ღ★◈◈,来自显卡巨头英伟达(NVDA.NSDQ)ღ★◈◈;瀚博半导体创始人钱军ღ★◈◈,曾任超威半导体(AMD.NSDQ)高管ღ★◈◈;荣芯半导体创始人陈军ღ★◈◈,早年就职于中芯国际(688981)的研发部门ღ★◈◈,之后曾任职美国AOS万代半导体ღ★◈◈、存储大厂SanDisk等ღ★◈◈。这批“后发”的创业者ღ★◈◈,不仅面临海外巨头的竞争ღ★◈◈,也面临着第一批创业者的“内卷”压力ღ★◈◈。
第三类则孵化自大型企业ღ★◈◈,典型代表为华为海思ღ★◈◈、百度系的昆仑芯科技ღ★◈◈、比亚迪半导体ღ★◈◈、歌尔微电子ღ★◈◈。它们多是母公司基于业务协同而设立ღ★◈◈,如海思业务主要涉及手机芯片ღ★◈◈,比亚迪半导体主攻车规级芯片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歌尔微电子正在冲刺IPOღ★◈◈,比亚迪半导体则于2022年11月终止了IPOღ★◈◈。
值得一提的是ღ★◈◈,在芯片独角兽的孵化中ღ★◈◈,地方国资ღ★◈◈、社会资本ღ★◈◈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简称“大基金”)三者合力的趋势明显ღ★◈◈。作为攻关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关键领域ღ★◈◈,芯片企业近年成为各地政府的座上宾ღ★◈◈,在资本市场亦备受推崇ღ★◈◈。
长江存储ღ★◈◈、睿力集成ღ★◈◈、紫光展锐ღ★◈◈、粤芯半导体ღ★◈◈、芯动科技ღ★◈◈,分别是产业资本与武汉ღ★◈◈、合肥ღ★◈◈、上海ღ★◈◈、广州ღ★◈◈、珠海地方国资共同搭建的项目ღ★◈◈。其中ღ★◈◈,长江存储ღ★◈◈、紫光展锐的背后都是紫光集团ღ★◈◈。而有地方国资加持的独角兽往往发展更稳健ღ★◈◈、估值更高ღ★◈◈,并出现了一批细分市场龙头ღ★◈◈,如睿力集成ღ★◈◈、紫光展锐ღ★◈◈、芯动科技估值分别达到800亿ღ★◈◈、650亿ღ★◈◈、300亿元ღ★◈◈。
大基金的成立也明显提振了这一行业的创业生态ღ★◈◈,国内独角兽中ღ★◈◈,睿力集成ღ★◈◈、天科合达ღ★◈◈、富芯半导体等都获得了大基金注资ღ★◈◈。从创办时间的维度看ღ★◈◈,在大基金2014年成立之前创办的独角兽有19家ღ★◈◈,而2015年后则达到31家ღ★◈◈,仅2017年成立的独角兽便高达10家ღ★◈◈。
50家独角兽分布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ღ★◈◈,从上游的设备ღ★◈◈、材料ღ★◈◈,中游的IC(集成电路)设计ღ★◈◈,到下游的晶圆制造ღ★◈◈、封测ღ★◈◈,但多半集中在中游环节(图1)ღ★◈◈。
从发展路径看ღ★◈◈,中国芯片产业总体延续了用市场换技术的思路ღ★◈◈。由于设计端离市场最近ღ★◈◈,因此率先爆发创业潮ღ★◈◈。50家独角兽中ღ★◈◈,中游的芯片设计公司共25家ღ★◈◈,超过一半容量ღ★◈◈。
处于下游的制造则是另一大风口ღ★◈◈,这一环节产生了4家晶圆制造独角兽——中芯集成ღ★◈◈、晶合集成ღ★◈◈、粤芯半导体ღ★◈◈、荣芯半导体ღ★◈◈。
值得一提的ღ★◈◈,此次还涌现了6家IDM(垂直整合制造)模式的芯片独角兽ღ★◈◈,分别是燕东微(IDM及Foundry模式)ღ★◈◈、富芯半导体(模拟芯片IDM)ღ★◈◈、杰华特(模拟芯片IDM)ღ★◈◈、芯迈半导体(模拟芯片IDM)ღ★◈◈、睿力集成(长鑫存储母公司)ღ★◈◈、积塔半导体(车规芯片及IDM)ღ★◈◈。
处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及设备行业ღ★◈◈,市场盘子相对稳定ღ★◈◈,近年ღ★◈◈,在内地晶圆制造需求爆发ღ★◈◈、产能大扩张的前提下ღ★◈◈,相关国内公司的业绩增速和技术突破均较为亮眼ღ★◈◈。而依托于整个产业链生态的EDA环节ღ★◈◈,顺着国产化风潮ღ★◈◈,也开始进入良性发展轨道ღ★◈◈,国产渗透率可望逐步提升ღ★◈◈。
半导体材料属于电子级材料ღ★◈◈,其工艺制备对材料的精度ღ★◈◈、纯度等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ღ★◈◈。芯片能否成功流片ღ★◈◈,材料的选取及合理使用尤为关键ღ★◈◈。
半导体材料主要包含硅片ღ★◈◈、电子气体ღ★◈◈、光掩模ღ★◈◈、光刻胶配套化学品ღ★◈◈、抛光材料ღ★◈◈、光刻胶ღ★◈◈、湿法化学品与溅射靶材等ღ★◈◈。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(SEMI)统计ღ★◈◈,2020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总额达349亿美元ღ★◈◈,其中ღ★◈◈,硅片和硅基材料的销售额约为128亿美元ღ★◈◈,占比达到36.64%ღ★◈◈。在摩尔定律影响下ღ★◈◈,硅片正不断向大尺寸方向发展ღ★◈◈,12英寸和8英寸的大硅片合计占比接近90%ღ★◈◈。
但中国内地企业主要生产6英寸及以下的硅片ღ★◈◈,仅有沪硅产业(688126)ღ★◈◈、TCL中环(002129)ღ★◈◈、有研硅(688432)等少数几家具有8英寸硅片产能ღ★◈◈,12英寸大硅片高度依赖进口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这批头部上市企业均在大尺寸硅晶圆市场加紧布局扩产ღ★◈◈。
而大硅片的潜在生力军也正在崛起ღ★◈◈,中欣晶圆ღ★◈◈、奕斯伟ღ★◈◈、鑫芯半导体3家独角兽便是如此ღ★◈◈。其中ღ★◈◈,中欣晶圆正在冲刺科创板ღ★◈◈。
中欣晶圆以销售小直径硅片起家ღ★◈◈,2016年开始从事8英寸硅片制造并实现量产ღ★◈◈,其2021年这部分营收占比提高至26%ღ★◈◈。2019年12月ღ★◈◈,中欣晶圆12英寸抛光片下线年上半年ღ★◈◈,该部分营收比重已快速提升至30.91%ღ★◈◈。2020-2021年ღ★◈◈,中欣晶圆营收分别为4.25亿元ღ★◈◈、8.23亿元ღ★◈◈,同比增速从9.98%跃升至93.66%ღ★◈◈,但尚未实现盈利ღ★◈◈。
成立于2019年的奕斯伟也是大硅片新势力ღ★◈◈,其目前拥有一座50万片/月产能的12英寸硅片工厂ღ★◈◈,并于2020年7月投产ღ★◈◈,为多家海内外晶圆厂提供抛光片和外延片ღ★◈◈。此外ღ★◈◈,其于2022年6月开工扩产西安项目ღ★◈◈。值得一提的是ღ★◈◈,奕斯伟董事长王东升为京东方创始人ღ★◈◈,被誉为“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”ღ★◈◈。2019年6月ღ★◈◈,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ღ★◈◈,加盟奕斯伟出任董事长ღ★◈◈。
鑫芯半导体成立于2017年ღ★◈◈,致力于12英寸大硅片研发与制造业务ღ★◈◈,其规划产能为60万片/月ღ★◈◈,一期10万片/月产能已于2020年10月投产ღ★◈◈,2021年实现营收8400万元ღ★◈◈。2022年7月ღ★◈◈,TCL科技(000100)以17.9亿元认购鑫芯半导体23.08%股权爱足球网ღ★◈◈,成为其第二大股东ღ★◈◈。
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以砷化镓(GaAs)ღ★◈◈、磷化铟(InSb)为代表的化合物材料ღ★◈◈,广泛应用于卫星通讯ღ★◈◈、移动通讯ღ★◈◈、光通信和GPS导航等领域ღ★◈◈。第三代材料主要以碳化硅(SiC)ღ★◈◈、氮化镓(GaN)ღ★◈◈、氧化锌(ZnO)ღ★◈◈、金刚石爱足球网ღ★◈◈、氮化铝(AlN)为代表的宽禁带材料ღ★◈◈,主要应用于半导体照明ღ★◈◈、电力电子器件ღ★◈◈、激光器和探测器等ღ★◈◈。独角兽中ღ★◈◈,北京通美和天科合达分别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厂商ღ★◈◈。
北京通美成立于1998年ღ★◈◈,其生产的磷化铟衬底ღ★◈◈、砷化镓衬底ღ★◈◈、锗衬底产品可用于生产射频器件ღ★◈◈、光模块ღ★◈◈、LEDღ★◈◈、太空太阳能电池等ღ★◈◈。2022年第一季度ღ★◈◈,其营业收入为2.53亿元ღ★◈◈,同比增长三成ღ★◈◈;净利润为2037万元ღ★◈◈,同比增长近五成ღ★◈◈。
天科合达成立于2006年ღ★◈◈,为碳化硅晶片供应商ღ★◈◈,技术依托于中科院物理所ღ★◈◈,目前估值接近67亿元ღ★◈◈。相比于传统的硅基材料ღ★◈◈,碳化硅更适应高温ღ★◈◈、高压ღ★◈◈、高频率和大功率环境ღ★◈◈。以电动汽车为例ღ★◈◈,采用碳化硅芯片ღ★◈◈,将使电驱装置的体积缩小为1/5ღ★◈◈,行驶损耗降低60%以上ღ★◈◈,相同电池容量下里程数显著提高ღ★◈◈。碳化硅材料还是5G芯片最理想的衬底ღ★◈◈,堪称5G基站的心脏ღ★◈◈。
天科合达在导电型碳化硅晶片方面占据了国内90%以上的市场ღ★◈◈,除了获得大基金ღ★◈◈、深创投ღ★◈◈、哈勃投资ღ★◈◈、中科创星ღ★◈◈、中金资本等PE的投资ღ★◈◈,还获得了宁德时代(300750)ღ★◈◈、比亚迪(002594)等新能源车企的战略投资ღ★◈◈。2020年10月ღ★◈◈,天科合达主动撤回科创板发行申请文件ღ★◈◈,终止IPO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。
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通常可分为前道工艺设备(芯片制造)和后道工艺设备(芯片封装测试)两大类ღ★◈◈。其中ღ★◈◈,前者主要包括六大工艺步骤ღ★◈◈,分别为ღ★◈◈:热处理ღ★◈◈、光刻ღ★◈◈、刻蚀ღ★◈◈、离子注入ღ★◈◈、薄膜沉积ღ★◈◈、机械抛光ღ★◈◈,所对应的设备主要包括快速热处理(RTP)/氧化/扩散设备ღ★◈◈、光刻设备ღ★◈◈、刻蚀/去胶设备ღ★◈◈、离子注入设备ღ★◈◈、薄膜沉积设备ღ★◈◈、机械抛光设备等ღ★◈◈。后道封装测试工序和相应设备包括减薄ღ★◈◈、划片ღ★◈◈、测试ღ★◈◈、分选等ღ★◈◈。
其中ღ★◈◈,刻蚀/去胶ღ★◈◈、薄膜沉积ღ★◈◈、光刻为半导体制造的三大核心工艺ღ★◈◈,相应资本开支占比均达到20%(图2)ღ★◈◈。屹唐半导体在去胶与热处理等设备市场处于领先地位ღ★◈◈。
屹唐半导体成立于2015年ღ★◈◈,产品主要用于晶圆制造等步骤ღ★◈◈。其干法去胶设备和快速热处理设备可用于90纳米到5纳米逻辑芯片ღ★◈◈、10纳米系列DRAM芯片ღ★◈◈、32层到128层3D闪存芯片制造ღ★◈◈;干法刻蚀设备主要可用于65纳米到5纳米逻辑芯片ღ★◈◈、10纳米系列DRAM芯片ღ★◈◈、32层到128层3D闪存芯片制造ღ★◈◈。其客户包括台积电ღ★◈◈、三星电子ღ★◈◈、海力士ღ★◈◈、格罗方德ღ★◈◈、中芯国际ღ★◈◈、长江存储等晶圆厂ღ★◈◈。
2021年6月ღ★◈◈,屹唐半导体提交招股书ღ★◈◈,拟募资30亿元ღ★◈◈,迄今仍未上市ღ★◈◈。2020年其营收为23亿元ღ★◈◈,净利润为0.2亿元ღ★◈◈,目前估值达200亿元ღ★◈◈。
设备和材料处于制造环节的上游ღ★◈◈,IP核(知识产权核)和EDA(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ღ★◈◈,电子设计自动化)则处于芯片设计环节的上游ღ★◈◈。
简单地说ღ★◈◈,芯片设计是通过选取符合要求并实现相关功能的IPღ★◈◈,运用EDA工具ღ★◈◈,将程式码转换成实际的电路图ღ★◈◈。EDA是芯片设计工具和辅助性软件ღ★◈◈,IP是芯片设计的“原材料”ღ★◈◈。
IP核ღ★◈◈,则指已验证的ღ★◈◈、可以重复使用的集成电路设计模块ღ★◈◈。现在主流的芯片架构ღ★◈◈,如CPU中的Arm架构ღ★◈◈、X86架构ღ★◈◈,都是基于IP核设计的ღ★◈◈。IP核的出现ღ★◈◈,缩短了芯片上市时间ღ★◈◈、降低了芯片的开发成本ღ★◈◈,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分工不断细化ღ★◈◈,使得芯片设计和代工能够从IDM模式中切分出来ღ★◈◈,成为独立行业ღ★◈◈。
二级市场的芯片IP代表为芯原股份(688521)ღ★◈◈,其主营业务为包括芯片设计ღ★◈◈、芯片量产在内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ღ★◈◈,2021年营收达到21.39亿元ღ★◈◈,净利润达到1300万元ღ★◈◈。目前其市值达到250亿元ღ★◈◈,市盈率高达368倍ღ★◈◈。
芯片IP独角兽芯耀辉于2020年6月在珠海成立ღ★◈◈,其创始人曾克强曾任新思科技中国区副总经理ღ★◈◈,新思科技是美国EDA及IP巨头ღ★◈◈。2021年ღ★◈◈,芯耀辉连续融资3轮ღ★◈◈,金额超过10亿元ღ★◈◈,奠定了其在芯片IP领域头部企业的地位ღ★◈◈。其背后资本除了高榕资本ღ★◈◈、经纬中国ღ★◈◈、兰璞创投ღ★◈◈、红杉中国ღ★◈◈、高瓴创投ღ★◈◈、松禾资本ღ★◈◈、云晖资本ღ★◈◈、国策投资等知名PEღ★◈◈,还包括澳门大学发展基金会ღ★◈◈、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及珠三角国资大横琴集团ღ★◈◈。
EDA软件本质上是芯片全产业链的实时协作平台ღ★◈◈,设计ღ★◈◈、仿真ღ★◈◈、制造ღ★◈◈、测试爱足球网ღ★◈◈、封装等各阶段都要在EDA平台进行验证ღ★◈◈。因此ღ★◈◈,EDA企业的发展难点在生态ღ★◈◈,即需要和IC设计ღ★◈◈、晶圆厂深度协同ღ★◈◈,去兼容ღ★◈◈、适配贴片机等一系列设备ღ★◈◈。如今ღ★◈◈,外围环境的各种限制ღ★◈◈,无疑会倒逼内地代工厂如中芯国际等使用国内EDA公司的服务ღ★◈◈,这正好给了本土EDA产业逆势向上的机遇ღ★◈◈。
目前ღ★◈◈,全球EDA软件三大龙头Cadence(楷登电子)ღ★◈◈、Synopsys(新思科技)和Siemens EDA(西门子EDA)属于第一梯队ღ★◈◈,国内上市的华大九天(301269)ღ★◈◈、概伦电子(688206)分别属于第二ღ★◈◈、第三梯队ღ★◈◈。2022年7月29日ღ★◈◈,华大九天正式登陆创业板ღ★◈◈,开盘后大涨130%ღ★◈◈,市值一度超过400亿元ღ★◈◈,市盈率高达522倍ღ★◈◈。此外ღ★◈◈,EDA软件与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供应商广立微(301095)于2022年8月5日在创业板挂牌ღ★◈◈,芯愿景等EDA软件公司也已提交了上市申请ღ★◈◈。
成立于2020年5月的合见工软ღ★◈◈,由知名投资人潘建岳孵化ღ★◈◈。1967年出生的潘建岳ღ★◈◈,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大学ღ★◈◈,曾担任新思科技中国区总裁和亚太区总裁ღ★◈◈。2011年ღ★◈◈,他与清华校友武平ღ★◈◈、李峰创建了武岳峰资本ღ★◈◈,核心投资领域覆盖集成电路ღ★◈◈、移动互联网ღ★◈◈、节能环保ღ★◈◈、生物医药等ღ★◈◈。
2022年6月ღ★◈◈,合见工软宣布完成超11亿元的Pre-A轮融资ღ★◈◈,短短一年时间已经累计获得了超过30亿元的融资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,其股东方明星云集ღ★◈◈,包括国家大基金二期ღ★◈◈、红杉ღ★◈◈、尚颀资本ღ★◈◈、IDG资本ღ★◈◈、国科投资ღ★◈◈、中国汽车芯片联盟ღ★◈◈、斐翔资本等ღ★◈◈。
成立于2020年3月的芯华章同样受到资本追捧ღ★◈◈,其成立第一年就完成了四轮融资ღ★◈◈,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ღ★◈◈、五源资本ღ★◈◈、中芯聚源ღ★◈◈、松禾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ღ★◈◈;2021年ღ★◈◈,其又吸引了红杉宽带数字产业基金ღ★◈◈、云锋基金ღ★◈◈、经纬创投ღ★◈◈、高榕资本ღ★◈◈、成为资本等ღ★◈◈。2022年1月ღ★◈◈,芯华章拿到了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的数亿元Pre-B+轮融资ღ★◈◈。据悉ღ★◈◈,其正开启新一轮融资ღ★◈◈。
在整个CIM系统中ღ★◈◈,MES是核心系统ღ★◈◈,控制和管理芯片制造的全过程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半导体制造企业都采用IBM和应用材料公司(Applied Materials)的MES软件ღ★◈◈。在12英寸晶圆制造过程中ღ★◈◈,每一片晶圆要在几百台设备间流转ღ★◈◈,经过近1000道工序ღ★◈◈,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ღ★◈◈。
上扬软件成立于2001年ღ★◈◈,是国内首批专门为半导体ღ★◈◈、光伏ღ★◈◈、LED等行业提供MESღ★◈◈、CIM等软件的供应商ღ★◈◈。2019年ღ★◈◈,上扬软件推出的新产品myCIM 4.0填补了12英寸半导体MES系统国产化的空白ღ★◈◈,使其成为国内率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全自动化CIM方案的公司ღ★◈◈。
上扬软件董事长兼CEO吕凌志ღ★◈◈,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学士及硕士ღ★◈◈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制造工程博士ღ★◈◈,曾参与国家863 CIMS计划的应用推广ღ★◈◈,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研究ღ★◈◈,研究CIM系统的建模设计ღ★◈◈,1999年回国后创立上扬软件ღ★◈◈。
坚守了20余年ღ★◈◈,上扬软件于2021年10月在C+轮获得了大基金二期的领投ღ★◈◈,这是大基金首投MES/CIM企业ღ★◈◈,其他投资机构还包括深创投ღ★◈◈、哈勃资本等ღ★◈◈。2022年10月ღ★◈◈,上扬软件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ღ★◈◈,持续推动半导体12英寸产线家独角兽ღ★◈◈,
中游环节的半导体产品ღ★◈◈,可以划分为集成电路ღ★◈◈、分立器件ღ★◈◈、光电子与传感器四大类ღ★◈◈。可以看到ღ★◈◈,国内中游领域的半导体独角兽ღ★◈◈,产品以集成电路(即芯片)占主导ღ★◈◈,共产生了高达31家独角兽(25家芯片设计+6家芯片IDM)ღ★◈◈,传感器领域只有禾赛科技(激光传感器)ღ★◈◈、歌尔微电子(MEMS声学传感器)ღ★◈◈。
逻辑芯片堪称处于人类科技的顶峰ღ★◈◈,其指包含逻辑关系ღ★◈◈、实现运算与逻辑判断功能的集成电路ღ★◈◈,CPU(中央处理器)ღ★◈◈、GPU(图形处理器)ღ★◈◈、SoC(系统级芯片)ღ★◈◈、ASIC(专用处理器)与FGP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等都属此列ღ★◈◈。
逻辑芯片的底层架构(如X86ღ★◈◈、ARM及大量IP专利)ღ★◈◈、芯片设计ღ★◈◈、EDA工具(芯片设计仿真软件)ღ★◈◈、操作系统(如安卓ღ★◈◈、iOSღ★◈◈、Windows)全部被美国攥在手里ღ★◈◈,如英特尔ღ★◈◈、英伟达长期占据CPUღ★◈◈、GPU市场的统治权ღ★◈◈;高通ღ★◈◈、英特尔拥有无出其右的芯片设计能力ღ★◈◈;EDA软件主要由楷登电子ღ★◈◈、新思科技和西门子EDA三家垄断ღ★◈◈,它们占据全球七成以上市场份额ღ★◈◈;而智能手机SoC芯片中ღ★◈◈,联发科ღ★◈◈、高通ღ★◈◈、苹果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ღ★◈◈。
这一领域的本土代表是海思半导体ღ★◈◈。其成立于2004年10月ღ★◈◈,前身是创立于1991年的华为ASIC设计中心ღ★◈◈。2019年5月ღ★◈◈,美国将华为列入管制“实体清单”ღ★◈◈,蛰伏了15年的华为海思被推上前台ღ★◈◈,成为华为手机的重要支撑ღ★◈◈。如华为海思发布的麒麟9000 5G SoC芯片ღ★◈◈,最高集成了超过150亿个晶体管ღ★◈◈。但在2020年9月后ღ★◈◈,麒麟芯片所属的5nm和7nm工艺无法由台积电代工生产ღ★◈◈,使得搭载该芯片的MATE 40手机成为绝版ღ★◈◈。
目前ღ★◈◈,CPU领域的独角兽仅有兆芯集成一家ღ★◈◈,其估值达到115亿元ღ★◈◈。兆芯集成成立于2013年ღ★◈◈,主要做桌面CPUღ★◈◈,其X86技术主要收购自曾与AMDღ★◈◈、英特尔三分主板芯片天下的威盛ღ★◈◈。
海光信息之所以脱颖而出ღ★◈◈,也是因为收购了核心技术ღ★◈◈。2016年ღ★◈◈,海光信息与AMD达成合作ღ★◈◈,并获得了X86处理器设计核心技术ღ★◈◈,通过模仿ღ★◈◈、吸收ღ★◈◈,自研出了Zen架构ღ★◈◈。基于此ღ★◈◈,海光信息启动海光一号CPU产品设计ღ★◈◈,并于2018年4月实现量产ღ★◈◈。截至目前ღ★◈◈,海光一号ღ★◈◈、海光二号均已实现商业化应用ღ★◈◈,海光三号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ღ★◈◈,海光四号处于研发阶段ღ★◈◈。
近年ღ★◈◈,凭借GPU领域的布局ღ★◈◈,英伟达一举占领人工智能赛道ღ★◈◈,市值也顺利超越CPU霸主英特尔ღ★◈◈。在龙头示范效应下ღ★◈◈,GPU也是目前中国涌现独角兽最多的芯片设计细分领域ღ★◈◈,在50强中拿下8席ღ★◈◈,分别是芯动科技ღ★◈◈、天数智芯ღ★◈◈、摩尔线程ღ★◈◈、登临科技ღ★◈◈、沐曦集成ღ★◈◈、昆仑芯ღ★◈◈、壁仞科技ღ★◈◈、瀚博半导体ღ★◈◈。
这批独角兽大多成立于2017年之后ღ★◈◈,且估值增长迅速ღ★◈◈。成立不到3年的沐曦集成和摩尔线亿元Pre-B轮融资ღ★◈◈,由上海混沌投资集团ღ★◈◈、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ღ★◈◈,投资方还包括上海国盛资本ღ★◈◈、中鑫资本ღ★◈◈、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ღ★◈◈。这也是沐曦集成2020年9月成立之来的第五轮融资ღ★◈◈,目前其累计融资超过20亿元ღ★◈◈。
孵化自百度的昆仑芯更有产业落地优势ღ★◈◈。其主要研发服务于人工智能的GPUღ★◈◈,CEO为百度首席芯片架构师欧阳剑ღ★◈◈。该芯片为深度学习ღ★◈◈、机器学习算法的云端和边缘端计算而设计ღ★◈◈,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ღ★◈◈、自然语言处理等场景ღ★◈◈,早在2011年ღ★◈◈,百度便基于FPGA研发AI加速器爱足球网ღ★◈◈,2021年百度昆仑芯2实现了发布及量产ღ★◈◈。
ASIC芯片可在相对低的能耗下ღ★◈◈,提升数据处理速度ღ★◈◈,其性能和量产成本均显著优于GPU和FPGAღ★◈◈。不过ASIC也有缺点ღ★◈◈,即研发成本高ღ★◈◈,可复制性一般ღ★◈◈,因此ღ★◈◈,只有用量足够大时才能够分摊前期投入ღ★◈◈,降低成本ღ★◈◈。随着自动驾驶功能广泛应用ღ★◈◈,相关ASIC芯片的需求快速上升ღ★◈◈。
2020年ღ★◈◈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DPU定位为“第三颗主力芯片”ღ★◈◈,与CPUღ★◈◈、GPU并列称为“未来计算三大支柱”ღ★◈◈。同年ღ★◈◈,英伟达以69亿美元的对价收购以色列网络芯片公司Mellanox Technologiesღ★◈◈,并推出BlueField-2 DPUღ★◈◈,拉开DPU产业的帷幕ღ★◈◈。此后ღ★◈◈,英特尔ღ★◈◈、Marvellღ★◈◈、Xilinxღ★◈◈、AMD均以收购或自研方式切入DPU赛道ღ★◈◈。
DPU的红火ღ★◈◈,与时代需求有关ღ★◈◈。数字经济背景下ღ★◈◈,云计算ღ★◈◈、智能驾驶ღ★◈◈、元宇宙等产业不断发展ღ★◈◈,下游应用场景多样化带来数据激增ღ★◈◈,不断催生多元算力需求ღ★◈◈。据IDC统计ღ★◈◈,全球算力需求平均每3.5个月翻一倍ღ★◈◈。随着核心网ღ★◈◈、汇聚网数据量朝着100Gღ★◈◈、200G发展ღ★◈◈,接入网也达到50Gღ★◈◈、100Gღ★◈◈,CPU已无法提供足够的算力来处理数据包ღ★◈◈,而这正好是DPU擅长解决的问题ღ★◈◈。
DPU由SmartNIC(智能网卡)进化而来ღ★◈◈,具备强大网络处理能力ღ★◈◈,并可将存储ღ★◈◈、安全和虚拟化等工作负载从CPU卸载到自己身上ღ★◈◈,从而释放CPU算力ღ★◈◈,实现数据中心降本提效ღ★◈◈。在技术路线方面ღ★◈◈,DPU有ASICღ★◈◈、FPGA和SoC三种技术路径ღ★◈◈,其中ღ★◈◈,SoC方案因具备可编程爱足球网ღ★◈◈、高灵活性等特征ღ★◈◈,成为当前的主流发展方向ღ★◈◈。
模拟芯片是处理模拟信号的ღ★◈◈,主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ღ★◈◈、信号链芯片ღ★◈◈、射频芯片等ღ★◈◈。其终端应用范围广ღ★◈◈,不易受单一产业景气度的变动影响ღ★◈◈,而且对先进制程的要求没那么高ღ★◈◈。尽管如此ღ★◈◈,目前中国模拟芯片的自给率仍只有12%ღ★◈◈。
慧智微成立于2011年ღ★◈◈,是一家为智能手机ღ★◈◈、物联网等领域提供射频前端的芯片设计公司ღ★◈◈,其客户包括三星ღ★◈◈、OPPOღ★◈◈、vivoღ★◈◈、荣耀等智能手机品牌ღ★◈◈。此外ღ★◈◈,慧智微还进入闻泰科技(600745)ღ★◈◈、华勤技术等一线ODM厂商和移远通信(603236)ღ★◈◈、广和通(300638)等头部无线通信模组厂商的供应链ღ★◈◈。
存储芯片用来储存信息和数据ღ★◈◈,广泛应用于内存ღ★◈◈、U盘ღ★◈◈、固态存储硬盘等领域ღ★◈◈,主要包括DRAM(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)ღ★◈◈、NAND Flash及Nor Flash(闪存芯片)三种产品ღ★◈◈。在这一领域ღ★◈◈,三星ღ★◈◈、SK海力士和美光占据绝对地位ღ★◈◈,中国也已孵化了长江存储ღ★◈◈、长鑫存储两大独角兽ღ★◈◈,其各自专注于DRAM和NAND Flash领域ღ★◈◈,已具备了一定的国产替代能力ღ★◈◈。
长江存储成立于2016年7月ღ★◈◈,总部位于武汉ღ★◈◈,专注于3D NAND闪存设计制造一体化业务ღ★◈◈。除嵌入式存储芯片ღ★◈◈,长江存储还提供商用级ღ★◈◈、企业级与消费级固态硬盘和系统解决方案ღ★◈◈,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ღ★◈◈、消费数码ღ★◈◈、计算机ღ★◈◈、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等场景ღ★◈◈。
NAND闪存应用于智能手机ღ★◈◈、电脑ღ★◈◈、服务器等电子设备ღ★◈◈。2020年ღ★◈◈,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就已经开始量产ღ★◈◈,目前其生产的128层NAND芯片良率不断提升ღ★◈◈,已有望打入下游顶级厂商的供应链ღ★◈◈。此前曾有媒体披露ღ★◈◈,苹果计划在2022年推出的部分机型中开始使用长江存储芯片ღ★◈◈,因为它们比主要竞争对手的芯片便宜至少20%ღ★◈◈。但在遭遇新一轮出口管制之后ღ★◈◈,2022年10月有媒体报道ღ★◈◈,苹果已暂停这一计划ღ★◈◈。
长鑫存储则是中国第一家实现量产的DRAM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ღ★◈◈,目前其产品有DDR4内存芯片ღ★◈◈、LPDDR4X内存芯片ღ★◈◈、DDR4内存模组ღ★◈◈。长鑫晶圆项目由合肥国资和兆易创新(603986)合作投资ღ★◈◈,由长鑫存储负责具体运作ღ★◈◈,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完整技术ღ★◈◈、工艺和生产运营团队的DRAM项目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。长鑫存储作为国内DRAM存储器龙头ღ★◈◈,目前估值800亿元ღ★◈◈。据中信证券预计ღ★◈◈,其产能将从2021年初4万片/月扩张至2022-2023年12.5万片/月ღ★◈◈。
汽车智能化ღ★◈◈、电动化ღ★◈◈、网联化ღ★◈◈、共享化的“四化”进程不断加速ღ★◈◈,对各类芯片需求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ღ★◈◈。缺芯是近两年困扰全球汽车业发展的难题ღ★◈◈,车规级MCU更是重灾区ღ★◈◈,这也与消费级芯片的过剩砍单形成了冰火两重天ღ★◈◈。
芯片市场之所以两极分化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,一方面在于车规级芯片比消费级芯片的参数要求更严苛ღ★◈◈,安全系数要求更高ღ★◈◈,验证周期更长ღ★◈◈,从设计到量产时间更久ღ★◈◈。以车规级MCU为例ღ★◈◈,芯片设计需要18-24月之久ღ★◈◈,此后还要进行12-18个月的车规级认证系统开发以及24-36个月的车型导入和测试验证ღ★◈◈。另一方面ღ★◈◈,代工厂更倾向于把一颗芯片连续生产无数次ღ★◈◈,实现最大化规模效益ღ★◈◈。所以ღ★◈◈,存储芯片ღ★◈◈、CPUღ★◈◈、手机SoC芯片ღ★◈◈、手表芯片这种大宗单一消费类芯片是晶圆代工厂的最爱ღ★◈◈。而汽车行业的出货量相比要低许多ღ★◈◈,假如某种车型年产量10万台ღ★◈◈,而它恰巧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芯片ღ★◈◈,对应到代工厂的产能只有几百片晶圆ღ★◈◈,因此ღ★◈◈,后者缺少生产积极性ღ★◈◈。
成立于2004年的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ღ★◈◈,尽管目前终止上市ღ★◈◈,但依然被市场视为未来的“车芯第一股”ღ★◈◈。比亚迪直接持有其72.3%股权ღ★◈◈,为其控股股东ღ★◈◈,王传福为其实际控制人ღ★◈◈。深圳市红杉瀚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ღ★◈◈、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(有限合伙)分别为其第二ღ★◈◈、三大股东ღ★◈◈,各自持股2.94%ღ★◈◈、2.45%ღ★◈◈。2018-2020年ღ★◈◈,比亚迪半导体归母净利润均约为0.3亿元ღ★◈◈。2021年ღ★◈◈,其营收高达31.7亿元ღ★◈◈,其中约六成来自比亚迪ღ★◈◈,而归母净利润则达到4亿元ღ★◈◈,劲增10余倍ღ★◈◈。
积塔半导体则是华大半导体的子公司ღ★◈◈,为上海本土的主流IDM企业ღ★◈◈,其生产的芯片广泛服务于汽车电子ღ★◈◈、工业控制ღ★◈◈,乃至轨道交通ღ★◈◈、智能电网等高端应用市场ღ★◈◈。华大半导体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(CEC)旗下专业的集成电路子集团ღ★◈◈。2022年11月ღ★◈◈,积塔半导体宣布完成80亿元的战略融资ღ★◈◈,由华大半导体领投ღ★◈◈,多家机构参投ღ★◈◈,如上汽集团(600104)旗下尚欣资本出资5亿元参与ღ★◈◈。
航顺芯片2013年成立于深圳ღ★◈◈,2019年量产中国第一颗车规级MCUღ★◈◈。其实施“车规SoC+高端MCU超市双战略”ღ★◈◈,以迎上汽车芯片的国产自主化浪潮ღ★◈◈。目前航顺芯片已经融资6轮ღ★◈◈,背后股东包括顺为资本ღ★◈◈、深创投ღ★◈◈、汇顶科技ღ★◈◈、中航科工等ღ★◈◈,其2022年6月的E轮融资由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中电基金战略投资ღ★◈◈。航顺芯片已量产数/模混合8英寸130nm至12英寸40nm七种工艺平台ღ★◈◈,百余款工业/商业/车规级ღ★◈◈、通用/专用/定制化32位MCUღ★◈◈。
禾赛科技主要耕耘于激光雷达领域凯发·k8国际(中国)首页登录ღ★◈◈。这一赛道于2014-2015年伴随自动驾驶兴起而起步ღ★◈◈,2016年后开始加速发展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禾赛科技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已逐渐成熟并实现量产ღ★◈◈。2021年8月13日ღ★◈◈,其发布了长距混合固态激光雷达AT128ღ★◈◈,这也是市场上唯一同时满足远距(200m@10%)和超高点频(153万/秒ღ★◈◈,单回波)的车规级前装量产激光雷达ღ★◈◈。
2021年1月ღ★◈◈,禾赛科技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ღ★◈◈,计划募资20亿元ღ★◈◈。如果IPO成功ღ★◈◈,其将成为A股“激光雷达第一股”ღ★◈◈。上交所于当年2月3日开始对其进行首轮问询ღ★◈◈。但仅一个月后ღ★◈◈,其便撤回材料ღ★◈◈。禾赛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ღ★◈◈,其亏损主要原因是研发支出金额较高ღ★◈◈,且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ღ★◈◈,部分客户的采购需求出现临时性放缓ღ★◈◈。未来一段时间ღ★◈◈,其或存在持续亏损的风险ღ★◈◈。
中芯集成是国内少数提供车规级芯片的晶圆代工企业之一ღ★◈◈,其拥有国内规模最大ღ★◈◈、技术最先进的MEMS晶圆代工厂ღ★◈◈,总部位于绍兴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中芯集成第一大股东为绍兴市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ღ★◈◈,第二大股东为中芯国际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中芯集成科创板IPO过会ღ★◈◈,拟募资125亿元ღ★◈◈。
晶合集成是继中芯国际ღ★◈◈、华虹集团后ღ★◈◈,芯片代工业崛起的新势力ღ★◈◈,目前估值380亿元ღ★◈◈,总部位于合肥ღ★◈◈。其已实现150nm至90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量产ღ★◈◈,正在进行55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的客户产品验证ღ★◈◈。2020年ღ★◈◈,其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达约26.62万片ღ★◈◈,代工的芯片主要应用于液晶面板ღ★◈◈、手机ღ★◈◈、消费电子等领域ღ★◈◈。
粤芯半导体是广东省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ღ★◈◈,瞄准工业级ღ★◈◈、车规级芯片ღ★◈◈,估值达到170亿元ღ★◈◈。2022年8月8日ღ★◈◈,其三期项目启动ღ★◈◈,计划投资162.5亿元ღ★◈◈,新建4万片/月的12英寸芯片产能ღ★◈◈。该项目主要应用于电力电子ღ★◈◈、服务器/5G基站及汽车电子模拟芯片ღ★◈◈、MCU芯片及图像传感器等多种产品ღ★◈◈。
半导体产业链中ღ★◈◈,封测也是中国内地和国际水平最为接近的板块ღ★◈◈,已上市的长电科技(600584)ღ★◈◈、通富微电(002156)ღ★◈◈、华天科技(002185)市场份额分列全球第三ღ★◈◈、五ღ★◈◈、六位ღ★◈◈,中国台湾的日月光及美国的安靠则分别占据了榜一ღ★◈◈、榜二的位置ღ★◈◈。国内封测领域也产生了2家独角兽ღ★◈◈。原名奕斯伟封测的颀中科技ღ★◈◈,实控人为合肥国资ღ★◈◈,2021年营收高达13.2亿元ღ★◈◈,实现净利润3.1亿元ღ★◈◈,主要客户包括联咏科技(E)ღ★◈◈、奇景光电(HYMX.NSDQ)ღ★◈◈、集创北方ღ★◈◈、格科微(688728)ღ★◈◈、豪威科技ღ★◈◈、奕斯伟以及矽力杰ღ★◈◈、杰华特ღ★◈◈、南芯科技等ღ★◈◈。目前ღ★◈◈,其已顺利通过科创板IPO申请ღ★◈◈,拟募资20亿元ღ★◈◈。
2022年以来ღ★◈◈,半导体新股频繁破发ღ★◈◈,芯片龙头估值也在退烧ღ★◈◈,一个原因或在于可上市的项目供应渐趋充裕ღ★◈◈。根据新财富统计ღ★◈◈,截至2022年3月ღ★◈◈,A股半导体公司已达到100家ღ★◈◈,其中最近3年上市的比例合计达到46%(2021年13家ღ★◈◈、2020年24家ღ★◈◈、2019年9家)ღ★◈◈。而如今的半导体独角兽作为上市预备营ღ★◈◈,数量也已经攀升至50家ღ★◈◈。
对于这批独角兽而言ღ★◈◈,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起伏ღ★◈◈,既取决于技术攻坚进程ღ★◈◈、市场成长空间ღ★◈◈,也要应对资本偏好的变化ღ★◈◈。成长为独角兽ღ★◈◈,当然是一个关键节点ღ★◈◈,但由此出发ღ★◈◈,有的公司能迎风而上ღ★◈◈,也有的会被市场淘汰ღ★◈◈。国产替代的长期趋势并不会改变ღ★◈◈,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技术沉淀与洗牌的过程ღ★◈◈。
2022年5月22日ღ★◈◈,韦尔股份(603501)宣布ღ★◈◈,拟以不超过40亿元增持北京君正(300223)股权ღ★◈◈。此前ღ★◈◈,它们均是通过收购做大做强ღ★◈◈,韦尔股份收购了豪威科技ღ★◈◈,在CIS领域构建了领先地位ღ★◈◈;此外还收购了思比科以及Synaptics的TDDI(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)业务爱足球网ღ★◈◈。北京君正在收购了芯成半导体后ღ★◈◈,成为国内汽车电子领域的佼佼者ღ★◈◈。二者形成战略联盟后ღ★◈◈,有望在车载CISღ★◈◈、模拟芯片等细分领域实现协同ღ★◈◈。
从国内现有的半导体独角兽来看ღ★◈◈,其优势在于已通过一级市场获得不少融资ღ★◈◈,拥有较高估值ღ★◈◈,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ღ★◈◈;但劣势在于集中于中低端激烈竞争ღ★◈◈,且普遍市占率较低ღ★◈◈,盈利规模偏小ღ★◈◈,甚至还在亏损ღ★◈◈。在此形势下ღ★◈◈,其面临或上市ღ★◈◈、或被收购ღ★◈◈、或通过并购走向强强联合的选择ღ★◈◈。而最终ღ★◈◈,它们能否和二级的半导体上市公司一起ღ★◈◈,有力地承接起国产替代的任务ღ★◈◈,推动国产芯片在2025年达到70%的市占率ღ★◈◈,将决定其自身的命运ღ★◈◈,同时也关乎中国新能源汽车ღ★◈◈、大数据ღ★◈◈、AIღ★◈◈、机器人等高新产业能否安全ღ★◈◈、自主ღ★◈◈、可控地发展ღ★◈◈。
声明ღ★◈◈: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ღ★◈◈、准确ღ★◈◈,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ღ★◈◈,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ღ★◈◈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
下载“证券时报”官方APPღ★◈◈,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ღ★◈◈,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ღ★◈◈,洞察政策信息ღ★◈◈,把握财富机会ღ★◈◈。
《新财富》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ღ★◈◈,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ღ★◈◈,“最佳分析师”“金牌董秘”“500创富榜”“最佳上市公司”“最佳投行”等权威专业评选和《德隆系》《明天帝国》《收割者》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ღ★◈◈。